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定期复查、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1、内镜下切除直径小于2厘米的息肉通常可在肠镜下直接切除,常用方法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术、黏膜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等。内镜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术后需禁食6-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对于广基息肉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可能需要分次切除并送病理检查。
2、定期复查对于小于0.5厘米的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医生可能建议定期随访。低风险患者每3-5年复查肠镜,高风险患者需每1-2年复查。复查期间出现便血、消瘦等症状需提前就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需更密切监测。
3、调整饮食减少红肉、加工食品摄入,增加全谷物、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有研究显示可能降低息肉复发概率。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用力排便。
4、药物治疗对于多发性息肉或高危人群,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但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风险。伴有肠道炎症者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5、手术切除直径超过2厘米的广基息肉、病理提示癌变或内镜切除困难者,可能需要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术后需留置引流管,逐步过渡流质饮食。家族性息肉病可能需行全结肠切除术,术后需长期营养支持和随访。
发现肠息肉后应戒烟限酒,每日保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煎炸烧烤。术后1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和长途旅行,按医嘱服用肠道黏膜保护剂如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定期检测粪便隐血和肿瘤标志物,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常规肠镜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