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管中出现絮状物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与尿路感染、结晶沉积等因素有关。
尿液中含有少量脱落的上皮细胞、黏液或盐类结晶时,可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饮水不足、尿液浓缩时,通常无特殊不适,增加饮水量后絮状物可减少。部分人群在留置导尿管期间,由于导管材料刺激或尿液滞留,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若絮状物伴随尿液浑浊、异味或排尿疼痛,需考虑病理性因素。尿路感染时细菌代谢产物与炎性分泌物混合会形成絮状沉淀,常见于膀胱炎或肾盂肾炎。尿液中磷酸盐、尿酸盐等成分过饱和时易析出结晶,长期积累可能形成结石前体。糖尿病患者尿糖升高可能促进微生物繁殖,加重絮状物形成。
建议观察是否伴有发热、腰痛等症状,及时进行尿常规检查。日常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长时间憋尿。导尿管使用者应定期更换导管,注意会阴部清洁。出现血尿、排尿困难等异常表现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