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主要有筛查肠道病变、明确诊断疾病、治疗部分肠道病变、评估治疗效果、监测高危人群等好处。肠镜是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重要工具,能直观观察结直肠黏膜状态并获取组织样本。
1、筛查肠道病变肠镜可发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如腺瘤性息肉。通过定期筛查能显著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开始筛查。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微小息肉可直接切除,避免恶变风险。
2、明确诊断疾病对于便血、慢性腹泻、腹痛等症状,肠镜能鉴别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炎症性肠病,以及憩室炎、肠血管畸形等病变。通过活检可确诊黏膜病变性质,区分良恶性肿瘤。肠镜检查结合病理诊断是肠道疾病确诊的金标准。
3、治疗部分肠道病变肠镜可实施息肉切除术、止血夹放置、狭窄扩张等治疗。直径小于2厘米的息肉可通过圈套器电切去除,避免开腹手术。急性出血病灶可通过电凝或钛夹止血,对早期肿瘤可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这些微创治疗能减少患者创伤和住院时间。
4、评估治疗效果炎症性肠病患者可通过肠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指导药物调整。术后患者定期复查能监测吻合口状况和肿瘤复发。对于接受放化疗的患者,肠镜可观察治疗反应,判断疗效。动态肠镜随访对慢性病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5、监测高危人群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需每1-2年复查肠镜。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超过8年的患者应加强监测。既往有息肉切除史者需根据病理类型制定随访计划。规律监测可实现早诊早治,改善预后。
肠镜检查前需进行严格的肠道准备,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清肠药物,确保肠道清洁度。检查后可能出现轻微腹胀腹痛,通常短期内自行缓解。建议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驾驶和剧烈运动,饮食从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长期便秘或服用抗凝药物者需提前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