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并非疾病名称,而是人体结肠的一部分,指位于降结肠与直肠之间的肠段,呈S形弯曲。乙状结肠病变可能由炎症、息肉、肿瘤等因素引起,常见疾病有乙状结肠炎、乙状结肠息肉、乙状结肠癌等。
1、乙状结肠炎乙状结肠炎多由感染、免疫异常或缺血导致,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急性期需禁食并静脉补液,慢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若合并肠穿孔需紧急手术。
2、乙状结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多为腺瘤性或炎性增生,可能与遗传、高脂饮食有关。较小息肉可肠镜下切除,较大息肉需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
3、乙状结肠癌乙状结肠癌早期常无症状,进展期可出现便血、肠梗阻。确诊需依赖肠镜活检,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如奥沙利铂注射液、卡培他滨片等药物。
4、乙状结肠扭转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突发腹痛、腹胀。轻度扭转可通过肠镜复位,严重缺血坏死需切除病变肠段。术后需避免便秘等诱发因素。
5、乙状结肠憩室乙状结肠憩室常因肠壁薄弱形成,无症状者无须治疗。合并憩室炎时需禁食并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反复发作需手术切除。
日常需保持高纤维饮食,适量补充酸奶等益生菌,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出现持续腹痛、排便习惯改变或血便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定期筛查,有家族史者需缩短复查间隔。术后患者应按医嘱随访,监测营养状况及肿瘤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