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拔牙是一种常见的口腔治疗手段,但在某些情况下,拔牙可能带来风险或加重病情。以下情况不宜拔牙: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妊娠期特定阶段、口腔急性感染或炎症、正在接受放疗或化疗、以及服用特定药物如抗凝剂。
1、心血管疾病: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拔牙可能诱发心脏事件。建议在病情稳定后,由心血管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拔牙。
2、血液系统疾病:血友病、白血病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拔牙可能导致出血不止。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采取预防性措施或替代治疗方案。
3、未控制的糖尿病:血糖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拔牙后伤口愈合困难,易感染。需将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并由内分泌科医生评估后再行拔牙。
4、妊娠期特定阶段:妊娠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拔牙可能增加流产或早产风险。建议在妊娠中期进行,并需由产科医生评估安全性。
5、口腔急性感染:急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脓肿患者,拔牙可能加重感染或引发全身感染。需先控制感染,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拔牙。
6、放疗或化疗:正在接受头颈部放疗或化疗的患者,拔牙可能导致放射性骨坏死或伤口愈合不良。需在肿瘤科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时机拔牙。
7、服用抗凝药物:长期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拔牙可能引发严重出血。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暂停用药,并采取止血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牙齿、控制慢性疾病、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有助于减少拔牙的风险。若需拔牙,务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并遵循术后护理建议,如避免用力漱口、进食软食、按时服用抗生素等,以促进伤口愈合,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