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药物性肝损伤的确诊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采集、肝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通过排查其他疾病明确诊断。建议尽早就医,以防肝脏受损加重。
1、病史采集与初步筛查
药物性肝损伤多与近期服用的药物有关,因此明确患者是否曾服用抗生素、止痛药、中草药或保健品等尤为重要。医生会详细了解药物的种类、剂量、服用时间及肝功能异常的发生时间。当发现肝损伤与特定药物有时间关联时,需要停止可疑药物并密切观察症状变化。
2、肝功能检查
血液检测是确诊的关键步骤。常规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ALT和AST水平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而胆红素升高和ALP异常则可能预示胆汁淤积性损伤。为进一步明确损伤程度,还可能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来反映肝脏的代谢能力。
3、排除其他病因
药物性肝损伤在确诊前需排除其他引起肝损伤的原因。例如,病毒性肝炎检查如乙肝、丙肝抗体检测用于排查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需检测特异性抗体;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则需要评估饮酒史。如果以上可能性均排除且药物与肝损伤相关性较高,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可基本成立。
4、影像学检查与肝组织活检
若血液检测仍难以确定,超声、CT或MRI有助于评估肝脏形态学变化,但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疾病。必要时,可通过肝组织活检了解肝细胞结构受损和炎症的程度,但活检属于创伤性操作,仅在疑难病例等特殊情况下使用。
及时发现药物性肝损伤,并尽快停用可疑药物,结合医生建议进行治疗是关键。通过密切监测病情,配合合理的检查,绝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是可以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