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1、控制出血: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出血。对于活动性出血或血管畸形患者,可考虑介入栓塞或手术止血。同时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减少再出血风险。
2、降低颅内压:
通过抬高床头30度、限制液体入量、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缓解颅内高压。严重者可进行脑室引流或去骨瓣减压术,防止脑疝形成。
3、预防并发症:
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预防脑血管痉挛导致的迟发性脑缺血。早期使用尼莫地平可改善脑血管痉挛,同时需预防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卧床并发症。
4、维持生命体征:
持续心电监护,保持血压稳定在正常偏低水平。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维持通气,通过静脉营养支持保证能量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神经功能康复:
急性期后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康复治疗。针对认知障碍可采用经颅磁刺激等物理疗法,配合多奈哌齐等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
恢复期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和坚果。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头颅CT监测出血吸收情况,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模糊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家属应参与护理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