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脑勺受到撞击后可能引起头皮血肿、脑震荡、颅骨骨折、颅内出血或脑挫裂伤。损伤程度与撞击力度、角度及个体差异有关。
1、头皮血肿:
头皮血管丰富,撞击后易形成局限性肿胀。触诊有波动感,多呈紫红色。轻微血肿可自行吸收,较大血肿需穿刺抽吸。24小时内冷敷可减少出血,48小时后热敷促进消散。
2、脑震荡:
头部受外力震荡导致短暂脑功能障碍。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逆行性遗忘或头痛恶心。需绝对卧床休息48小时,避免用脑过度。症状持续超过两周需排除慢性脑损伤。
3、颅骨骨折:
强大外力可致线性或凹陷性骨折。伴随耳鼻漏液、熊猫眼征等特征。需立即进行CT三维重建检查,凹陷性骨折超过5毫米需手术复位。骨折线跨越血管沟时警惕硬膜外血肿。
4、颅内出血:
硬膜外血肿多因脑膜中动脉破裂,出现中间清醒期。硬膜下血肿常见于静脉窦损伤,老年人更易发生。出血量超过30毫升需紧急开颅清除,迟发性血肿需密切观察72小时。
5、脑挫裂伤:
脑组织与颅骨内板摩擦导致,常见于额极和颞极。表现为持续昏迷、肢体偏瘫或癫痫发作。需维持呼吸道通畅,控制颅内压,严重者需去骨瓣减压。后期可能出现创伤性脑积水。
受伤后72小时内需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变化,每2小时评估瞳孔反应。饮食宜选择高蛋白流质,避免用力咀嚼。恢复期可进行前庭功能训练改善头晕症状,三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出现喷射性呕吐、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征兆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