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出现肺水肿和肝肿大主要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静脉回流受阻、体液潴留、器官淤血及代偿机制失衡有关。
1、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力减弱,左心室无法有效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导致左心房压力升高。血液淤积在肺循环系统中,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液体渗入肺泡间隙形成肺水肿。
2、静脉回流受阻:右心衰竭时右心室排血能力降低,体循环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上下腔静脉压力增高使肝脏血液回流障碍,中央静脉扩张压迫肝窦,导致肝细胞缺氧肿胀,形成肝肿大。
3、体液潴留:心衰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一步加重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加剧肺毛细血管渗出和肝静脉回流障碍。
4、器官淤血:肺循环淤血时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和液体渗入肺泡腔形成泡沫样痰。肝淤血使肝包膜张力增加,触诊可发现肝脏质地变硬且边缘钝圆。
5、代偿机制失衡:心衰早期交感神经兴奋和心室肥厚等代偿机制可暂时维持心输出量,但长期代偿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和心室重构,最终加重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症状。
心衰患者日常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克以内,避免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适度进行床边脚踏车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20分钟。睡眠时采取半卧位减轻呼吸困难,定期监测体重变化,每日晨起排尿后称重,若3天内体重增加2公斤以上应及时就医。注意观察下肢水肿程度和尿量变化,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遵医嘱规范使用利尿剂和血管扩张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