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骨髓炎需改为外固定治疗。骨髓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处理方式包括彻底清创、更换固定方式、抗生素治疗、营养支持和康复锻炼。
1、彻底清创:
手术清除感染坏死组织是治疗骨髓炎的关键步骤。需彻底去除内固定物及周围炎性肉芽组织,对受累骨组织进行钻孔或开窗引流。清创范围应扩大到正常出血的骨质,必要时进行多次清创。术后留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更换固定方式:
外固定架可提供稳定固定同时避免内置物存留。根据骨折部位选择环形或单边外固定架,注意避开感染区域穿针。外固定能保持骨折稳定,便于观察伤口和换药,同时减少异物刺激,有利于感染控制。
3、抗生素治疗: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通常需要4-6周静脉给药。常见用药包括头孢类、万古霉素等。严重感染需联合用药,合并软组织缺损时配合局部抗生素载体。治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防止二重感染。
4、营养支持:
感染消耗导致负氮平衡,需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1.5-2g/kg。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锌元素加速伤口愈合。贫血患者适当补充铁剂,必要时输注红细胞。血糖控制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5、康复锻炼:
外固定期间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防止关节僵硬。感染控制后逐步增加负重,外固定拆除后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物理治疗包括超声波促进骨愈合,红外线改善局部循环。康复期避免吸烟和酗酒。
骨髓炎治疗期间需保持外固定针道清洁,每日消毒换药。饮食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适当补充钙质。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愈合情况。注意观察体温和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治疗全程需配合医生方案,避免自行调整用药或过早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