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由头部受到外力冲击导致脑血管破裂引起,可能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击打等因素造成,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并采取对症治疗。
1、外力冲击:
头部遭受剧烈撞击是直接诱因,常见于车祸时头部与挡风玻璃碰撞、跌倒后后脑着地等情况。外力使脑表面血管撕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形成血肿,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
2、血管异常:
部分患者存在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基础病变,轻微外伤即可诱发血管破裂。这类患者出血量往往较大,可能伴随意识障碍、喷射性呕吐等颅高压症状,需紧急处理原发血管病变。
3、凝血功能障碍: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患有血友病等疾病时,轻微外伤也可能导致持续渗血。这类患者需重点监测出血量变化,必要时输注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异常。
4、继发脑损伤:
出血后血细胞分解产物刺激脑膜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典型表现为出血3-5天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需通过钙离子拮抗剂预防血管痉挛。
5、颅内压升高:
大量出血占据颅腔空间可能引发脑疝,表现为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改变。需紧急进行脑室引流或去骨瓣减压手术,同时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患者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度促进静脉回流。恢复期可逐步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如记忆卡片练习、数字排序游戏等。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出血吸收情况,3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注意预防跌倒等二次伤害。出现头痛加重、视物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