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突然减少可能与激素波动、子宫内膜异常、贫血、精神压力或卵巢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
1、激素波动:
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变化直接影响子宫内膜厚度。排卵异常或黄体功能不足时,子宫内膜增生不足,可能导致经量减少。这类情况可通过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调节。
2、子宫内膜异常:
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结核等疾病会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这类患者常伴有周期性腹痛,需通过宫腔镜检查确诊,轻度粘连可通过宫腔镜分离术治疗。
3、慢性贫血:
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子宫内膜供血不足。患者多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血清铁蛋白检测可确诊,需规范补充铁剂并治疗原发病。
4、精神压力:
长期焦虑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轴抑制卵巢功能。这类月经失调多为暂时性,改善睡眠质量、进行正念训练等心理干预后可逐渐恢复。
5、卵巢储备下降:
35岁以上女性出现经量持续减少需警惕卵巢功能减退。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潮热出汗等,可通过抗苗勒氏管激素检测评估,必要时采用激素替代治疗。
建议记录3个月经周期的出血情况,使用月经杯准确测量出血量。日常可适量食用红枣、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避免过度节食。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改善盆腔血液循环。若连续两个周期经量少于20毫升或出现闭经,需及时就诊妇科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