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心脏按压有效的判断方法主要有按压深度达标、胸廓充分回弹、触及大动脉搏动、观察瞳孔变化、患者意识恢复。
1、按压深度达标:
成人按压深度需达到5-6厘米,儿童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按压过浅无法产生有效心输出量,过深可能导致肋骨骨折。使用带有深度反馈装置的按压板可辅助判断,徒手操作时需通过系统培训形成肌肉记忆。
2、胸廓充分回弹:
每次按压后胸廓需完全回弹至自然状态,回弹不全会影响静脉回流和心脏充盈。施救者应注意保持正确手势,避免倚靠患者胸壁,同时控制按压频率在100-120次/分钟,确保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
3、触及大动脉搏动:
双人施救时辅助者可用食指中指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在按压间隙感知搏动。有效按压应能触及与按压频率同步的搏动,但需注意外周血管收缩可能影响触诊准确性,不能单独作为判断标准。
4、观察瞳孔变化:
脑灌注改善时,散大的瞳孔会逐渐缩小并恢复对光反射。需排除药物影响,持续监测瞳孔直径变化,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瞳孔持续散大超过30分钟提示预后不良。
5、患者意识恢复:
出现自主呼吸、肢体活动或呻吟声等意识恢复表现是心肺复苏有效的直接证据。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抽搐等异常动作,需与真正意识恢复相鉴别。
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应持续监测上述指标,每2分钟轮换施救者避免疲劳导致按压质量下降。抢救现场需保持环境安全,移除患者颈部束缚物,暴露足够按压面积。按压期间可配合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但不可因准备设备中断按压超过10秒。抢救成功后仍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预防复苏后综合征,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高级生命支持。日常应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掌握标准操作流程,家中可备置急救呼吸膜等防护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