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短期肝脏炎症,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通常由母婴传播、血液接触、性接触或共用注射器等途径感染。
1、传播途径母婴垂直传播是婴幼儿感染的主要方式,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血液或体液可能导致感染。建议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2、高危行为无防护性行为、静脉吸毒共用针具、不规范医疗操作等行为可能直接接触病毒。避免高危行为,发生暴露后72小时内可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阻断。
3、免疫状态未接种疫苗或抗体水平不足者易感。成人可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不足时需补种疫苗。急性感染后90%成人可自愈并产生保护性抗体。
4、疾病进展约5-10%患者可能转为慢性感染,表现为持续肝功能异常。需定期监测乙肝两对半和HBV-DNA,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避免肝毒性药物,康复后仍需定期随访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