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常见于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感染,严重时可引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病毒感染病毒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或破坏血小板,表现为轻度血小板减少,可通过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更昔洛韦、阿昔洛韦治疗,同时监测血常规。
2、免疫反应病毒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引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伴随皮肤瘀点瘀斑,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丙种球蛋白或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3、微血管损伤重症肺炎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消耗增加,可能伴随发热和呼吸困难,需积极控制感染并输注血小板,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
4、凝血障碍病毒毒素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急剧下降伴多器官出血,需紧急输注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同时治疗原发感染。
病毒性肺炎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时应及时复查血常规,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蒸蛋,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升血小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