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可通过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外科手术、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心肌纤维脂肪浸润、炎症反应、电解质紊乱、心脏负荷过重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美托洛尔可用于控制心室率及预防恶性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延缓疾病进展。部分患者需联合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2、导管消融:
针对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可破坏异常电信号传导路径。手术通过股静脉插入导管至右心室,标测定位异常兴奋灶后释放射频能量。该方法对局灶性病灶效果显著,但弥漫性病变可能需要多次消融。
3、植入式除颤器:
对于高危猝死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能实时监测并自动终止室颤。该装置通过电极导线感知心电活动,当检测到致命性心律失常时立即放电复律。植入后需定期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及电池电量。
4、外科手术:
终末期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或右心室游离壁分离术。移植适用于全心功能衰竭者,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游离壁分离术通过切除病变右室壁减轻心律失常负荷,但可能影响心脏结构稳定性。
5、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剧烈运动可降低心脏猝死风险,推荐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活动。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多食用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电图变化。
日常需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午间适当休息减轻心脏负担。饮食宜少量多餐,多摄入新鲜蔬果补充钾镁等电解质。可进行呼吸训练改善自主神经调节,如腹式呼吸每日3次每次10分钟。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衰,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疾病信息和用药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