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食管异物取出术风险总体可控,但需结合异物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评估。主要风险包括黏膜损伤、穿孔、出血、感染及麻醉相关并发症。
1、黏膜损伤:
异物锐利边缘或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食管黏膜划伤,表现为术后胸骨后疼痛。多数可通过黏膜保护剂促进愈合,严重时需内镜下止血处理。
2、穿孔风险:
尖锐异物或嵌顿时间过长可能导致食管全层穿孔,需立即进行CT检查确认。若发生穿孔需禁食并考虑支架置入或外科手术修补。
3、出血可能:
异物压迫或取出时可能损伤食管血管,表现为呕血或黑便。轻度渗血可自行停止,活动性出血需内镜下电凝或夹闭治疗。
4、感染概率:
异物长期滞留可能引发纵隔感染或食管周围脓肿。术后需监测体温变化,出现发热需进行血培养并应用广谱抗生素。
5、麻醉风险:
全麻可能引发呼吸抑制或反流误吸,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儿童、老年人及合并基础疾病者更易出现麻醉相关不良反应。
术后24小时内应保持流质饮食,避免过热或刺激性食物。可适量饮用低温牛奶保护黏膜,两周内禁止剧烈运动防止迟发出血。定期复查胃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若出现持续胸痛、发热或吞咽困难需立即返院。预防食管异物需养成细嚼慢咽习惯,儿童需远离硬币、纽扣等小物件,老年人佩戴假牙者应注意固定装置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