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通常由遗传因素、穿鞋不当、足部结构异常、关节炎及神经肌肉疾病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第一跖趾关节向外侧偏斜、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可通过调整穿鞋习惯、使用矫形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手术矫正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约半数拇外翻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与足部骨骼排列异常或韧带松弛等先天因素有关。此类患者幼年即可出现足弓塌陷或拇指偏斜,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建议早期穿戴宽楦鞋并避免高跟鞋,若伴随疼痛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
2、穿鞋不当长期穿着尖头鞋、高跟鞋会迫使前足挤压变形,导致跖骨头向内移位。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与职业着装要求相关。典型表现为第二趾叠压、足底胼胝体形成。需更换平底宽鞋,配合硅胶分趾垫隔离摩擦,疼痛急性期可短期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
3、足部结构异常扁平足、跟腱挛缩等疾病会改变足部生物力学分布,增加第一跖骨受力。这类患者常合并行走易疲劳、足弓酸痛等症状。需定制矫形鞋垫重新分配压力,严重畸形者可考虑截骨矫形手术,术后联合使用迈之灵片促进消肿。
4、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会破坏关节囊稳定性,引发进行性畸形。除拇指偏斜外,多伴有关节晨僵、局部皮温升高等表现。需控制原发病,急性发作期口服秋水仙碱片,慢性期可关节腔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
5、神经肌肉疾病脑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疾病因肌力失衡导致足部变形。特征为动态畸形(被动可复位)和肌肉萎缩。需进行足踝肌力训练,严重者需行肌腱转位术,术后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日常应选择鞋头宽松、鞋跟低于3厘米的软底鞋,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每日可进行足趾抓毛巾训练增强肌力,用温水泡脚后涂抹润肤霜防止皮肤皲裂。若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或出现持续性疼痛、溃疡等并发症,需及时评估手术指征。术后需穿戴足踝支具8-12周,定期复查调整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