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紊乱可能会导致贫血,常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免疫力紊乱引起贫血的机制主要有免疫系统攻击红细胞、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慢性炎症消耗铁元素、抗体介导的造血干细胞损伤、继发性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等。
1、免疫系统攻击红细胞自身抗体错误识别红细胞为外来物质,导致补体激活或巨噬细胞吞噬破坏红细胞。典型表现为血红蛋白尿、黄疸及脾肿大,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等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进展。
2、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异常免疫细胞或炎症因子干扰骨髓微环境,抑制红细胞系祖细胞增殖分化。患者常伴随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降低,需通过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联合免疫调节治疗改善造血功能。
3、慢性炎症消耗铁元素长期免疫激活状态促使铁调素水平升高,阻碍肠道铁吸收并阻滞巨噬细胞铁释放。这类缺铁性贫血患者需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补充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避免单纯补铁无效。
4、抗体介导造血干细胞损伤某些自身抗体直接靶向CD34阳性造血干细胞,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需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软胶囊进行免疫抑制治疗,重症患者需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5、继发性维生素缺乏肠道自身免疫病变或药物副作用可导致叶酸、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确诊后应肌注维生素B12注射液并口服叶酸片,同时治疗原发免疫性疾病。
免疫力紊乱相关贫血患者需保证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摄入,适量食用动物肝脏、瘦肉及深色蔬菜。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定期监测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出现头晕乏力加重或皮肤黏膜出血时应及时复查,调整免疫抑制方案需严格遵循血液科医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