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直肠炎主要表现为排便异常、下腹部隐痛及黏液便,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感染、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引起。
1、排便异常排便习惯改变是慢性直肠炎的典型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腹泻时粪便多呈稀水样,可能伴随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便秘时排便费力且粪便干硬。这类症状与肠道黏膜持续炎症导致的水分吸收功能紊乱有关。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美沙拉秦肠溶片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
2、下腹隐痛疼痛多位于左下腹或骶尾部,呈持续性钝痛或排便后加重,可能与肠管痉挛或黏膜溃疡刺激有关。热敷腹部或轻柔按摩可缓解不适。若疼痛剧烈伴发热,需警惕合并感染,此时应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匹维溴铵片等药物。长期疼痛者建议完善肠镜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3、黏液便粪便表面附着白色或透明黏液是肠道黏膜分泌亢进的表现,严重时可混有血丝。这种情况与炎症刺激杯状细胞过度分泌有关。需避免摄入乳制品等可能加重分泌的食物,必要时服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保护肠黏膜。若黏液量突然增多或呈脓性,提示病情活动,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4、里急后重患者常感肛门坠胀且排便不尽,但实际排便量少。此症状源于直肠炎症刺激神经反射。温水坐浴可减轻肛周不适,配合使用柳氮磺吡啶栓剂局部抗炎。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需行肛门指检排除直肠息肉等并发症。
5、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反应,多见于免疫因素导致的直肠炎。需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如鸡蛋、鱼肉,避免过度劳累。免疫抑制剂如醋酸泼尼松片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同时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慢性直肠炎患者需长期保持低渣、高蛋白饮食,避免酒精和生冷食物。每日规律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肠蠕动,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减轻直肠压力。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肠镜,观察黏膜修复情况。若出现便血、持续消瘦或夜间痛醒等警报症状,须立即就诊排查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