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肠炎和急性胃肠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程长短、症状表现及病因。慢性胃肠炎病程超过2个月,通常由长期饮食不当、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急性胃肠炎起病急骤,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等导致,病程多在1-2周内。
慢性胃肠炎症状相对轻微但持久,常见上腹隐痛、餐后饱胀、食欲减退等,可能伴随贫血或体重下降。其黏膜损伤呈持续性,胃镜检查可见黏膜萎缩或肠化生。治疗需长期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必要时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药物包括胶体果胶铋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黏膜保护剂,以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抑酸药。
急性胃肠炎症状剧烈且突发,表现为恶心呕吐、水样腹泻、阵发性绞痛,严重者可出现发热脱水。其黏膜病变多为充血水肿等急性炎症反应。治疗以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为主,细菌感染时需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等药物。发病期间需禁食油腻食物,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
无论是慢性还是急性胃肠炎,均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慢性患者应定期复查胃镜,急性患者若出现持续高热或血便需及时就医。日常可适量食用山药、南瓜等易消化食物,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胃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