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潜伏期通常为1-3天。轮状病毒感染主要由粪口传播引起,常见于婴幼儿,可能与免疫力低下、卫生条件差、接触感染者、病毒变异、季节因素等原因有关。
1、免疫力低下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轮状病毒抵抗力较弱。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破坏肠黏膜细胞,导致水分吸收障碍,引发水样腹泻。患儿可能出现脱水、精神萎靡等症状。治疗需及时补液,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散或蒙脱石散等药物,严重时需静脉补液。
2、卫生条件差不洁饮食或接触污染物品后未洗手,均可增加感染风险。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易暴发流行。典型表现为突发呕吐后出现蛋花汤样便,每日可达10-20次。家长需注意消毒患儿衣物及玩具,护理前后严格洗手。
3、接触感染者与急性期患者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病毒存在于患者粪便中,通过污染的手、食物或物品间接传播。感染者除消化道症状外,可能伴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表现。预防重点在于隔离患者,处理呕吐物时戴手套,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环境。
4、病毒变异轮状病毒有多个血清型,且易发生基因重组,可能导致重复感染。不同型别病毒引起的症状相似,但免疫接种后可能产生交叉保护。临床可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辅助诊断,治疗以对症为主,如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调节肠道蠕动。
5、季节因素轮状病毒感染在温带地区秋冬季节高发,可能与病毒在低温环境中存活时间延长有关。典型病程先出现发热和呕吐,1-2天后发展为大量水样便。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尿量,防止脱水,必要时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
轮状病毒感染期间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如米汤、面条等,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腹泻。注意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适龄婴幼儿建议按程序完成接种。如出现持续高热、血便、尿量明显减少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