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可能由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环境毒素、慢性炎症、基因突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干预。卵巢癌早期症状隐匿,晚期可能出现腹胀、盆腔疼痛、排尿异常等表现。
1、遗传因素约20%卵巢癌患者存在BRCA1/2基因突变等遗传易感性。这类患者通常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可能伴随输卵管癌等第二原发癌。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CA125检测和经阴道超声筛查,高风险人群可考虑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相关药物包括奥拉帕利片、尼拉帕利胶囊等PARP抑制剂。
2、内分泌紊乱持续排卵导致的卵巢上皮反复修复可能增加癌变风险。未生育、初潮早、绝经晚的女性雌激素暴露时间延长,可能刺激卵巢上皮异常增生。这类患者常见月经紊乱、异常子宫出血等症状。临床常用亮丙瑞林缓释微球、戈舍瑞林植入剂等药物调节激素水平。
3、环境毒素长期接触石棉、滑石粉等致癌物质可能诱发卵巢癌。某些工业污染物会破坏卵泡微环境,导致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这类患者可能合并胸腹水、腹膜种植转移等表现。治疗需结合紫杉醇注射液、卡铂注射液等化疗药物。
4、慢性炎症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慢性炎症疾病可能通过细胞因子通路促进癌变。炎症微环境中的活性氧物质会损伤DNA,患者常出现CA125指标持续升高。除常规化疗外,可联合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等抗血管生成药物。
5、基因突变TP53、PTEN等抑癌基因失活或KRAS、PIK3CA等原癌基因激活可导致细胞失控增殖。这类肿瘤多表现为高级别浆液性癌,易发生大网膜转移。治疗方案需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如BRCA突变患者适用奥拉帕利胶囊等靶向药物。
建议女性每年进行妇科检查,40岁以上可增加肿瘤标志物筛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接触电离辐射和化学致癌物。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膳食纤维,控制红肉及高脂饮食摄入。出现不明原因腹胀、消化异常等症状超过2周应及时就诊,确诊后需严格遵循分期治疗原则,术后定期随访监测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