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节、补液治疗、药物治疗等。痢疾通常由志贺菌、阿米巴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腹痛痢疾引起的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位于下腹部或脐周,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腹痛可能与肠道黏膜炎症、肠蠕动异常等因素有关。患者可尝试热敷腹部缓解不适,但需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若腹痛持续加重或伴随高热,需立即就医。
2、腹泻痢疾患者每日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初期为水样便,后期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腹泻可能导致脱水,患者应增加水分摄入,可口服补液盐溶液。避免摄入高纤维、高脂肪食物,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
3、里急后重里急后重表现为便意频繁但排便量少,排便后仍有未排尽感。这种症状与直肠炎症刺激有关。患者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可尝试温水坐浴缓解不适。若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需及时就医检查。
4、黏液脓血便黏液脓血便是痢疾的典型表现,粪便中混有黏液、脓液和血液,可能伴有恶臭。这与肠道黏膜溃疡、坏死有关。患者需留取新鲜粪便样本送检,确诊病原体类型。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小檗碱片、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等药物。
5、发热部分痢疾患者可能出现低热或高热,体温可达38-40℃。发热可能与病原体毒素吸收、炎症反应有关。患者应卧床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不退,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热药。
痢疾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不洁食物,餐具要高温消毒。恢复期选择低渣、低纤维饮食,少量多餐。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严重脱水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完成整个疗程,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