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或凝乳状伪膜,常见于舌面、颊黏膜或上颚,可能伴随灼痛或味觉异常。白色念珠菌感染主要由免疫力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糖尿病等因素引起,需通过真菌镜检或培养确诊。
1、白色斑块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典型的症状是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或乳白色斑块,形似凝乳或奶酪,可轻微刮除但可能留下充血基底。斑块多分布于舌背、颊黏膜或软腭,严重时可融合成片。患者可能因黏膜损伤出现进食疼痛,婴幼儿可能表现为拒食或烦躁。临床常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克霉唑口腔贴片或氟康唑胶囊进行抗真菌治疗。
2、黏膜充血刮除白色伪膜后可见下方黏膜充血发红,甚至出现点状出血。黏膜充血可能与真菌侵袭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有关,常伴随灼热感或刺痛。糖尿病患者或戴义齿者更易出现广泛黏膜充血。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同时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漱口辅助清洁,配合伊曲康唑口服溶液抑制真菌繁殖。
3、味觉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味觉减退或金属味,可能与真菌代谢产物影响味蕾功能相关。长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哮喘患者更易出现此症状。建议用药后及时漱口,必要时使用两性霉素B含漱液局部治疗。味觉异常通常在感染控制后2-4周逐渐恢复。
4、口角炎白色念珠菌可引发双侧口角皲裂、糜烂,即念珠菌性口角炎,表现为口角发白、浸渍或结痂。常见于儿童、老年人或维生素B缺乏者。治疗需保持口角干燥,局部涂抹咪康唑乳膏,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改善营养不良状态。
5、伪膜延伸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伪膜向咽部、食管延伸,导致吞咽困难或胸骨后疼痛。艾滋病患者或化疗后人群需警惕播散性感染。此时需系统使用伏立康唑片或卡泊芬净注射液,并监测肝肾功能。食管念珠菌病需通过内镜检查确诊。
保持口腔卫生是预防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关键,建议每日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义齿佩戴者需定期消毒。避免滥用抗生素或含糖漱口水,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婴幼儿喂养后需用温水清洁口腔,哺乳期母亲需注意乳头清洁。若口腔白斑持续不消退或伴随发热,应及时到口腔科或感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