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可能由产道细菌感染、皮肤黏膜破损、医疗器械污染、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支持疗法、感染源清除、免疫调节等方式干预。
1、产道感染:分娩时母体产道细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常见B族链球菌或大肠杆菌感染。需立即静脉注射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并监测呼吸循环功能。
2、皮肤破损:脐带残端护理不当或皮肤擦伤导致细菌入血。需局部消毒并使用苯扎氯铵溶液,严重时联合阿米卡星抗感染治疗。
3、医源性感染:气管插管或静脉导管等医疗器械污染引发血流感染。需移除感染源并做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万古霉素或美罗培南。
4、免疫缺陷:早产儿IgG水平低下或先天性免疫缺陷易继发败血症。需输注免疫球蛋白,重症可考虑粒细胞输注辅助治疗。
家长需每日观察新生儿进食情况、体温变化及皮肤颜色,发现嗜睡、拒奶或黄疸加重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