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并非独立疾病,而是中医理论中致病因素之一,与脾虚、环境潮湿等因素相关,可能表现为舌苔厚腻、肢体沉重等症状。
1、脾虚湿盛脾脏运化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停滞,常见于饮食不节或久病体虚者,可通过山药、茯苓等健脾食材调理,严重时需中医辨证使用参苓白术散等方剂。
2、外感湿邪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淋雨涉水后,湿邪从体表侵入引发关节酸痛、头身困重,建议艾灸祛湿或遵医嘱使用羌活胜湿汤等中药。
3、痰湿内阻肥胖或代谢异常者易形成黏稠病理产物,伴随胸闷痰多、皮肤油腻,需加强运动并配合二陈丸等化痰药物。
4、湿热蕴结湿与热结合可引发黄疸、湿疹等病症,与肝胆湿热或下焦湿热有关,治疗需清热利湿,如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日常避免生冷油腻饮食,适量运动排汗,潮湿季节可用赤小豆、薏苡仁煮粥,症状持续建议中医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