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抑郁可能由遗传因素、社会角色转变、慢性疾病、神经递质失衡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干预、社交支持、生活调整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家族抑郁病史可能增加患病概率,建议通过基因检测评估风险,日常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相关药物包括盐酸舍曲林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米氮平片。
2、社会角色转变退休或子女独立导致价值感缺失,可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区活动缓解,无须药物干预。
3、慢性疾病可能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共病有关,通常伴随睡眠障碍、食欲减退。需控制基础疾病,药物可选盐酸帕罗西汀片、氢溴酸西酞普兰胶囊、马来酸氟伏沙明片。
4、神经递质失衡大脑5-羟色胺水平异常引发情绪障碍,表现为持续低落、兴趣丧失。需神经内科评估,常用文拉法辛缓释片、度洛西汀肠溶胶囊、阿戈美拉汀片。
建议家属陪伴老人进行散步、园艺等轻度活动,适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及坚果,出现自杀倾向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