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梗阻型便秘可能由盆底肌功能障碍、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肠道神经病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生物反馈治疗、饮食调整、药物治疗、手术矫正等方式改善。
1、盆底肌功能障碍盆底肌群协调性差导致排便困难,表现为排便费力、肛门坠胀。建议进行凯格尔运动改善肌力,生物反馈训练帮助协调收缩,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比沙可啶肠溶片等缓泻剂。
2、直肠前突直肠前壁向阴道膨出形成囊袋,粪便滞留其中难以排出,伴随排便不尽感。轻度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缓解,中重度需手术修补,常用术式有经阴道修补术和经肛门吻合器切除术。
3、直肠黏膜脱垂直肠黏膜层松弛下移阻塞肛管,常见肛门肿物脱出和黏液渗出。初期采用温水坐浴和复方角菜酸酯栓保守治疗,反复脱垂者需行黏膜环切术或硬化剂注射术。
4、肠道神经病变糖尿病或帕金森病等导致直肠感觉减退,表现为便意迟钝。需控制原发病,配合莫沙必利片、普芦卡必利片等促动力药,必要时使用开塞露辅助排便。
每日摄入30克膳食纤维,保证2000毫升饮水量,建立固定排便时间,避免久坐久站。症状持续加重需及时到消化内科或肛肠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