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血栓性疾病可能由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遗传性易栓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凝治疗、物理预防、定期监测、分娩管理等方式干预。
1、血液高凝状态妊娠期雌激素升高导致凝血因子增加,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建议低分子肝素抗凝,禁用华法林,可选用那屈肝素钙、达肝素钠等药物。
2、静脉血流淤滞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可能引发盆腔静脉血流缓慢,伴随单侧腿围增粗。需穿戴医用弹力袜,配合踝泵运动,必要时使用依诺肝素预防血栓。
3、血管内皮损伤剖宫产等手术操作可能损伤血管,与血小板聚集有关,常见术后发热或D-二聚体升高。治疗需术后6小时开始磺达肝癸钠注射,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4、遗传性易栓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遗传因素可能增加胎盘血栓风险,伴随反复流产史。需孕前筛查,妊娠全程使用治疗剂量肝素,禁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
建议孕妇避免久坐久站,每日进行30分钟步行,穿着宽松衣物,产检时主动告知家族血栓病史,出现突发呼吸困难或胸痛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