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时肛门疼痛可能与肛裂、痔疮、肛周脓肿、直肠炎或肛门括约肌痉挛有关。常见原因包括粪便干硬、局部感染、炎症反应及肌肉异常收缩。
1、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层裂伤形成的溃疡,多因干硬粪便划伤所致。典型表现为排便时刀割样疼痛伴少量鲜血,便后疼痛可持续数小时。急性期可通过温水坐浴缓解,慢性反复发作需就医排除其他病变。
2、痔疮:
内痔脱出或外痔血栓形成时,排便摩擦会导致胀痛或灼痛。痔疮与长期便秘、久坐有关,表现为肛门肿物突出、瘙痒及便血。调整膳食纤维摄入量,避免久蹲可减轻症状,严重者需进行硬化剂注射治疗。
3、肛周脓肿:
肛门腺体感染形成脓腔时,会出现持续性跳痛伴发热。脓肿多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局部可见红肿硬结,按压有波动感。需及时切开引流,配合抗生素治疗,否则可能发展为肛瘘。
4、直肠炎:
溃疡性直肠炎或放射性直肠炎可致排便疼痛,伴随里急后重感及黏液血便。炎症使肠黏膜充血水肿,排便时受刺激产生烧灼痛。需通过肠镜确诊,采用美沙拉嗪等抗炎药物治疗。
5、括约肌痉挛:
肛门括约肌异常收缩会引起阵发性绞痛,常见于精神紧张或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疼痛突发突止,无器质性病变。生物反馈训练可改善肌肉协调性,必要时使用解痉药物。
日常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增加燕麦、火龙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建议每日常做提肛运动。出现持续疼痛超过3天、发热或大量便血时,应立即至肛肠科就诊排除恶性病变。排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洗代替用力擦拭,可涂抹含氧化锌的护臀膏保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