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不是鼻腔内的肿瘤,而是鼻腔或鼻窦黏膜长期炎症刺激导致的良性增生性病变。鼻息肉可能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阿司匹林不耐受、囊性纤维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鼻塞、嗅觉减退、流涕、面部胀痛等症状。
1、慢性炎症刺激长期慢性鼻炎或鼻窦炎会导致黏膜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液体堆积形成息肉样改变。这类患者需积极控制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糖皮质激素,或配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若合并细菌感染可短期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
2、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患者因组胺等介质释放,引起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最终形成半透明水肿样息肉。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配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局部抗炎。中重度患者可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
3、阿司匹林不耐受部分患者对非甾体抗炎药敏感,服用阿司匹林后诱发鼻息肉伴哮喘发作。这类患者需严格避免使用解热镇痛药,可选用孟鲁司特钠片控制白三烯介导的炎症,必要时行鼻内镜手术切除息肉。
4、解剖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钩突肥大等结构问题会导致鼻腔通气引流障碍,继发黏膜反复炎症和息肉形成。需通过鼻窦CT评估后,选择鼻中隔矫正术、钩突切除术等手术治疗原发病因。
5、遗传代谢疾病囊性纤维化等遗传病可引起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导致顽固性鼻息肉。此类患者需进行基因检测,采用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稀释黏液,配合鼻用激素控制炎症,严重时需多次手术干预。
鼻息肉患者日常应保持室内湿度,避免粉尘刺激,戒烟限酒。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食物摄入。定期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护理,感冒后及时治疗以防炎症加重。若出现持续头痛、视力改变等表现,需警惕息肉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应及时复查鼻内镜或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