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马铃薯时可通过去皮浸泡、高温烹饪、避免发芽或发绿部位等方式减少龙葵素摄入。龙葵素是马铃薯中天然存在的有毒生物碱,过量摄入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
1、去皮浸泡马铃薯表皮和芽眼附近龙葵素含量较高,彻底削去表皮及发芽部分可显著降低风险。将去皮后的马铃薯切块后浸泡于清水中1-2小时,有助于溶解部分水溶性龙葵素。浸泡时建议使用足量清水并中途换水,处理后的水应丢弃不可重复使用。
2、高温烹饪龙葵素在170℃以上高温会被部分破坏,采用油炸、烘烤等高温烹饪方式比水煮更有效。烹饪前可将马铃薯切片或切丝以增大受热面积,确保中心温度达到分解要求。需注意高温可能导致丙烯酰胺等有害物生成,建议控制油温避免反复煎炸。
3、剔除变质部位发芽、变绿或腐烂的马铃薯龙葵素含量可能增加50倍以上,须彻底去除发绿皮层及芽体周围1厘米以上组织。轻微变绿但未发芽的马铃薯经深度去皮后或可食用,若表皮出现大面积绿斑或霉变则应整颗丢弃。储存时间过久的马铃薯不建议食用。
4、合理储存将马铃薯置于阴凉通风处可延缓龙葵素积累,适宜温度为7-10℃且避光保存。避免冷藏储存,低温会促使淀粉转化糖分进而增加龙葵素合成。储存时建议定期检查剔除发芽个体,不与苹果等乙烯释放量大的水果混放。
5、控制摄入量健康成人每日摄入龙葵素安全阈值约为2-5mg/kg体重,相当于1-2个正常马铃薯。儿童、孕妇及消化功能弱者应减半摄入。若食用后出现舌麻、腹痛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催吐并就医,临床可能使用活性炭片或蒙脱石散等药物进行吸附治疗。
选择表皮完整无损伤的新鲜马铃薯,烹饪前检查是否有发芽或绿变现象。日常储存时使用透气的纸袋或网兜,避免塑料袋密封导致潮湿霉变。将马铃薯制作成泥或炖煮菜肴时,建议搭配牛奶或黄油等含脂食物,有助于延缓龙葵素吸收。若需长期保存可考虑制成薯干,晒干过程能使龙葵素含量下降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