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初期皮疹可能与急性HIV感染、药物过敏、免疫反应激活、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红色斑丘疹、瘙痒、皮肤干燥或局部脱屑等症状。
1. 急性HIV感染:HIV病毒入侵后2-4周内可能引发病毒疹,多分布于躯干和面部,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需通过HIV抗体检测确诊,可遵医嘱使用拉米夫定、替诺福韦、多替拉韦等抗病毒药物。
2. 药物过敏:抗病毒治疗初期可能出现药疹,常见于服用阿巴卡韦、奈韦拉平等药物后,表现为荨麻疹或固定型药疹。需立即停药并更换为拉替拉韦、利匹韦林等替代方案。
3. 免疫反应激活:CD4细胞被破坏后释放炎性因子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易出现湿疹样改变。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等外用制剂,同时加强皮肤保湿。
4. 合并病毒感染:免疫力下降易合并带状疱疹或传染性软疣,表现为群集水疱或蜡样丘疹。需联合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抗疱疹病毒药物,配合局部碘伏消毒。
出现不明原因皮疹且伴有高危行为史时,建议72小时内进行HIV阻断治疗,日常避免抓挠皮肤并选用无刺激沐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