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患者皮疹通常表现为广泛性红色斑丘疹或丘疹,可能伴有瘙痒或脱屑,常见于感染初期或免疫抑制阶段。HIV相关皮疹主要有急性期病毒疹、药物过敏反应、机会性感染皮损等类型,需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
1、急性期病毒疹HIV感染后2-4周可能出现急性逆转录病毒综合征,约半数患者出现躯干及四肢对称分布的红色斑丘疹。皮疹通常不痒或轻度瘙痒,伴随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1-3周可自行消退。此阶段病毒载量高但抗体检测可能阴性,需通过核酸检测确诊。
2、药物过敏反应抗病毒药物如奈韦拉平、阿巴卡韦等可能引发药疹,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或靶形皮损,严重者可出现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预防机会性感染时也可能出现固定性药疹。出现药疹需立即停药并更换治疗方案。
3、真菌感染皮损CD4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易发生口腔或播散性念珠菌病,表现为白色乳酪样斑块伴周围红斑。隐球菌感染可形成类似痤疮的丘疹或溃疡。皮肤癣菌感染可能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环形红斑,需通过真菌镜检确诊。
4、病毒感染皮损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可引发单侧簇集性水疱伴剧痛,疱疹范围常超过两个皮节。传染性软疣表现为脐凹状珍珠色丘疹,多发生于面部和生殖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导致寻常疣或尖锐湿疣快速进展。
5、肿瘤相关皮损卡波西肉瘤典型表现为紫红色斑块或结节,好发于下肢和口腔黏膜。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能表现为皮下无痛性肿块或浸润性红斑。这些皮损往往提示CD4细胞计数极低,需通过皮肤活检明确诊断。
HIV患者出现皮疹应记录皮损形态、分布及伴随症状,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温和无香料的沐浴产品,穿着宽松棉质衣物。任何新发皮疹均需及时就医,完善HIV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及相关病原学检测,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抗病毒方案或加用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