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可能由感染、骨溶解、假体固定失败、骨质疏松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翻修手术、骨水泥加固等方式干预。
1. 感染细菌感染导致假体周围炎性反应,破坏骨组织稳定性。需通过血液检查确诊,治疗包括静脉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和二期翻修手术,术后需长期随访。
2. 骨溶解磨损颗粒引发巨噬细胞激活,导致骨质吸收。常见于聚乙烯衬垫磨损,表现为渐进性疼痛。治疗需更换陶瓷或高交联聚乙烯假体,配合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骨吸收。
3. 固定失败骨水泥老化或生物型假体未达到骨长入,导致机械性松动。X线可见假体周围透亮线。非骨水泥假体翻修时需采用多孔涂层假体,骨水泥型需彻底清理髓腔。
4. 骨质疏松基础骨量不足影响假体锚定,多见于老年患者。术前需评估骨密度,术后补充钙剂、维生素D及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避免过早负重。
术后需定期复查X线监测假体位置,控制体重并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