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群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规律进餐等方式改善体重。肥胖通常与能量过剩、代谢异常、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因素相关。
1、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摄入,增加优质蛋白和蔬菜比例。每日主食可部分替换为糙米、燕麦等全谷物,肉类选择鸡胸肉、鱼肉等低脂食材。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避免煎炸食品。长期坚持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减少内脏脂肪堆积。
2、控制热量摄入根据基础代谢率制定合理的热量缺口,一般每日减少500-750千卡。使用小号餐具、细嚼慢咽能增强饱腹感。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发现隐形高热量食物,如果汁、坚果等。需注意避免极端节食,防止基础代谢率下降。
3、增加膳食纤维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优先选择西蓝花、菠菜等非淀粉类蔬菜,以及苹果、梨等带皮水果。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延缓胃排空,不可溶性纤维促进肠道蠕动。食用前充分浸泡清洗,胃肠敏感者需逐步增加摄入量。
4、低升糖指数食物选择GI值低于55的食物如杂豆、乳制品、大多数水果,可避免餐后血糖剧烈波动。注意同种食物不同加工方式会影响GI值,如即食燕麦片GI高于需要煮制的燕麦米。搭配蛋白质和健康脂肪食用能进一步降低血糖反应。
5、规律进餐保持每日3次主餐和1-2次加餐,间隔不超过4小时。早餐应包含优质蛋白和复合碳水,晚餐控制在睡前3小时完成。避免长时间空腹后暴饮暴食,规律进食有助于维持稳定的 leptin 水平。睡前可饮用无糖希腊酸奶缓解饥饿感。
除饮食调整外,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结合抗阻训练增加肌肉量。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于调节饥饿激素分泌。定期监测腰围、体脂率等指标,必要时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注意体重下降速度不宜超过每周0.5-1公斤,快速减重易导致肌肉流失和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