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抑郁通常需要看医生,建议及时就医评估和治疗。老年期抑郁可能与生理变化、慢性疾病、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
老年期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面临身体功能下降、慢性疾病困扰、亲友离世等多重压力,容易诱发抑郁情绪。生理上,神经递质分泌异常、脑血管病变等可能影响情绪调节。心理上,孤独感、无用感、对死亡的恐惧等负面情绪长期积累也会导致抑郁。社会因素如退休后角色转变、家庭关系紧张、经济压力等同样可能诱因。症状方面,除了典型情绪问题,老年人抑郁更多表现为躯体不适,如头痛、胃肠功能紊乱、不明原因疼痛等,容易误诊为躯体疾病。
对于轻度抑郁,可通过心理疏导、增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改善。中重度抑郁则需要专业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常用抗抑郁药物有舍曲林片、氟西汀胶囊、文拉法辛缓释片等,需要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能帮助调整负面认知。特别要注意有自杀倾向的严重抑郁患者,必须立即就医。家人应多陪伴老人,鼓励其表达情感,协助就医并监督用药。
老年抑郁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多参与社区活动与社会保持联系。饮食上可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香蕉、牛奶等,有助于改善情绪。家人需密切观察老人情绪变化,发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抑郁症状应及时陪同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治疗期间要遵医嘱复诊,不可自行调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