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平时饮食可通过定时定量、选择高营养密度食物、细嚼慢咽、监测饱腹感信号、灵活调整餐量等方式实现饥饱适度。
1、定时定量建议每日固定5-6餐,主餐控制在七分饱,加餐以水果或坚果为主。胃肠功能减退的老人可采用少量多餐模式,避免一次摄入过多加重消化负担。使用标准餐具量化食物,如每餐主食约100克,蛋白质食物50-75克,配合200克蔬菜。
2、高营养密度优先选择鸡蛋、鱼肉、豆腐等优质蛋白,搭配燕麦、红薯等慢消化碳水。避免稀粥、汤泡饭等低营养密度饮食,可添加乳清蛋白粉或坚果碎提升营养。吞咽困难者应将食物制成糊状但保持营养配比。
3、细嚼慢咽每口咀嚼20-30次,用餐时间不少于20分钟。假牙佩戴者需确保假牙贴合,避免因咀嚼不充分导致过量进食。可选用小号餐具控制单次入口量,餐间适当饮水增加饱腹感。
4、饱腹监测关注饭后2小时内的腹胀、反酸等信号,记录饮食日志评估适宜食量。糖尿病老人需监测餐后血糖波动,心衰患者注意体重骤增情况。出现持续早饱感应排查胃轻瘫等疾病。
5、动态调整根据季节变化、活动量、用药情况调节食量,夏季减少1/5主食,卧床期间降低总热量。急性感染时改为流质饮食,康复期逐步增量。定期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必要时寻求临床营养师指导。
建议每周测量体重波动范围控制在1公斤内,合并慢性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日常可进行餐后散步帮助消化,避免立即平卧。出现持续食欲减退或异常亢进时,应及时排查甲状腺功能异常、抑郁状态等潜在疾病,避免自行强制增减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