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加热后产生絮状物一般可以喝,但需区分是正常蛋白质凝结还是变质导致。牛奶中的酪蛋白遇热或遇酸时可能形成絮状凝块,若未出现异味、变色等变质迹象,通常属于正常现象。若伴随酸臭、分层或颜色异常,则可能已变质不宜饮用。
牛奶加热至60摄氏度以上时,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分子结构可能发生改变,导致部分蛋白质变性凝结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这种情况常见于反复加热、加热时间过长或与酸性物质接触的牛奶。此时絮状物主要为蛋白质和钙的复合物,不影响安全性,但口感可能变得粗糙。巴氏杀菌奶或高温灭菌奶因经过热处理,二次加热时更易出现这种现象,可静置后观察絮状物是否均匀分散。
当牛奶因细菌污染变质时,微生物分解乳糖产生的乳酸会使蛋白质大面积凝结,形成不均匀的块状沉淀并伴随刺鼻酸味。这种变质絮状物常伴随乳清析出、颜色发黄或发绿,提示存在大量致病菌繁殖。开封后存放超过保质期、未冷藏保存或包装破损的牛奶更易发生此类变质,饮用可能导致腹痛腹泻等食源性疾病。
建议将出现絮状物的牛奶隔水加热至70摄氏度并保持1分钟,若絮状物溶解且无异味可安全饮用。避免将牛奶长时间置于高温环境,开封后应冷藏并在48小时内饮用完毕。乳糖不耐受人群可选择舒化奶,其预分解工艺能减少加热后的蛋白凝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