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可能由外伤、感染、气压伤、异物损伤、医源性操作等原因引起。
1、外伤:
耳部直接受到外力撞击或头部外伤可能导致耳膜穿孔。常见于掌掴、爆炸伤或运动伤害,这类损伤往往伴随突发耳痛和听力下降。轻微外伤性穿孔通常可自行愈合,严重者需耳科医生评估是否需手术修补。
2、感染:
中耳炎反复发作是儿童耳膜穿孔的常见原因。化脓性炎症使鼓膜组织坏死破溃,多伴随耳道流脓、发热等症状。急性期需抗生素控制感染,慢性穿孔合并胆脂瘤时需手术清除病灶并修补鼓膜。
3、气压伤:
快速气压变化可导致鼓膜内外压力失衡,常见于潜水、飞行或高压氧治疗时。轻者表现为耳闷胀感,重者出现撕裂样疼痛伴耳鸣。预防关键在于做好耳压平衡动作,已发生穿孔需避免进水并监测愈合情况。
4、异物损伤:
使用棉签等工具不当清理耳道可能刺破鼓膜,儿童玩耍时塞入小物件也易造成损伤。典型表现为清理耳道后突发疼痛伴少量出血。需立即停止自行处理,由医生取出异物并评估穿孔程度。
5、医源性操作:
鼓室置管、耳部手术等医疗行为可能造成医源性穿孔。这类穿孔通常为治疗所需,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定期复查评估愈合进度。
日常应注意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耳塞;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勿用力擤鼻;远离噪音环境,减少耳机使用时间;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A摄入,促进黏膜修复;若出现耳流脓、眩晕等异常应及时复查。多数小型穿孔在3-6周可自愈,持续未愈的穿孔需考虑鼓膜修补术以恢复听力并预防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