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肠炎患儿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食欲减退、发热及肛周红肿。霉菌感染可能引发肠道功能紊乱,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确诊。
1、腹泻:
患儿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多呈稀水样或黏液状,部分可见白色絮状物。腹泻可能伴随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出现脱水症状,需监测尿量及精神状态。
2、腹痛:
腹部隐痛或阵发性绞痛多位于脐周,进食后可能加重。婴幼儿表现为哭闹不安、蜷缩身体,年长儿可明确指出疼痛位置。
3、食欲减退:
肠道黏膜受霉菌刺激导致消化功能下降,患儿拒食或食量锐减。长期摄入不足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注意营养支持。
4、发热:
低热多见,体温多在37.5-38.5℃之间。持续高热可能提示合并细菌感染,需及时进行血常规等检查。
5、肛周红肿:
粪便刺激及真菌增殖可导致肛周皮肤潮红、糜烂,严重时出现皲裂。护理时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患儿饮食宜选择低渣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避免高糖食物加重肠道发酵。可适当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注意餐具消毒与手部卫生,避免重复感染。若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精神萎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抗真菌治疗。恢复期应定期复查粪便常规,观察真菌孢子转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