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可通过调整饮食、口服铁剂、静脉补铁、治疗原发病、定期监测等方式补充。缺铁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失血、妊娠哺乳、生长发育过快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改善缺铁状态。动物性食物中的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如猪肝、牛肉、鸭血等;植物性食物如黑木耳、菠菜、红枣等含非血红素铁,建议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避免与浓茶、咖啡同食影响铁吸收,每日保证适量红肉和动物内脏摄入。
2、口服铁剂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补铁药物。口服铁剂可能引起恶心、便秘等胃肠反应,建议餐后服用。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正常后仍需继续补铁4-6个月以补充储存铁。
3、静脉补铁对于口服铁剂不耐受或吸收障碍者,可遵医嘱选择蔗糖铁注射液、羧基麦芽糖铁注射液等静脉铁剂。静脉补铁需在医院进行,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用药后需观察30分钟。严重贫血或急需手术患者可优先考虑静脉补铁。
4、治疗原发病消化道溃疡、痔疮出血、月经量过多等慢性失血疾病会导致铁丢失过多。需针对病因治疗,如消化性溃疡患者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月经过多者需排查妇科疾病。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缺铁需配合驱虫治疗。
5、定期监测补铁期间每2-3个月复查血清铁蛋白和血红蛋白,避免铁过量导致血色病。孕妇、婴幼儿、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更需密切监测。长期补铁无效时需排查乳糜泻、萎缩性胃炎等影响铁吸收的疾病。
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每周摄入动物肝脏或血制品2-3次,烹饪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补铁期间避免与钙剂、抗酸药同服,适当增加瘦肉、蛋黄、深绿色蔬菜摄入。若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完善铁代谢相关检查。儿童补铁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应注意观察服药后大便颜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