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发生概率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有慢性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黄曲霉毒素暴露、遗传代谢性疾病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肝细胞异常增生或癌变。
1、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的主要诱因。病毒持续复制会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和修复,进而引发肝硬化或肝癌。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并定期监测肝功能。
2、长期酗酒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肝细胞,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病,逐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患者常伴有黄疸、腹水等表现。戒酒是首要措施,必要时需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药物保护肝功能。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糖尿病等代谢异常引起的脂肪肝可能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增加肝癌风险。患者通常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肝区不适。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是关键,可配合水飞蓟宾胶囊等护肝药物。
4、黄曲霉毒素暴露霉变谷物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长期摄入会显著提高肝癌发生率。该毒素耐高温,普通烹饪无法破坏。日常需避免食用霉变花生、玉米等食物,高危人群可定期进行肝脏超声筛查。
5、遗传代谢性疾病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铁或异常蛋白在肝脏沉积,最终可能诱发肝癌。患者可能有皮肤色素沉着、呼吸困难等表现。需通过放血疗法、基因重组α1-抗胰蛋白酶等针对性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预防肝癌需从病因入手,接种乙肝疫苗、戒酒、控制体重、避免霉变食物是关键措施。高危人群应每6-12个月进行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日常饮食宜清淡,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限制高脂高糖食物,适当运动有助于维持肝脏健康。出现不明原因消瘦、肝区疼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