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淤血可通过皮肤瘀斑、尿液、粪便、月经等途径排出,常见于外伤、凝血功能障碍、肝脏疾病、妇科疾病等情况。
1、皮肤瘀斑毛细血管破裂后,红细胞外渗形成皮下淤血,随着巨噬细胞吞噬分解,血红蛋白逐渐代谢为胆红素,淤青由紫红色转为黄绿色后消退。
2、尿液排出溶血性疾病导致血红蛋白尿时,游离血红蛋白经肾小球滤过形成酱油色尿,常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等。
3、粪便排泄消化道出血时,血液在肠道内被分解形成黑色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量超过50毫升即可出现黑便。
4、月经排出子宫内膜炎、腺肌症等妇科疾病可能导致经血含大量血块,经阴道排出暗红色或紫黑色淤血,常伴有痛经症状。
日常可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久坐久站,外伤后24小时内冷敷可减少淤血形成,48小时后热敷有助于淤血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