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食物中毒、感染性疾病或慢性健康损害。微生物污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等病原体,其危害程度与污染类型、摄入量及个体免疫力密切相关。
1、急性食物中毒细菌性污染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引发急性胃肠炎,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污染食品常见于未充分加热的肉类、蛋类或乳制品。需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轻症可通过补液缓解,严重者需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2、肠道感染疾病诺如病毒、志贺氏菌等可通过污染水源或生食传播,导致发热、血便等严重肠道症状。儿童及老年人可能出现脱水,需及时补充电解质。预防需加强食品清洗和烹饪,避免生熟交叉污染。
3、肝脏功能损伤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谷物或坚果可能损害肝功能,长期摄入增加肝癌风险。霉变食品需彻底销毁,不可切除霉变部分后食用。定期体检监测肝功能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
4、神经系统损害肉毒杆菌污染的低酸性罐头食品可产生神经毒素,引发视力模糊、吞咽困难等麻痹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需立即注射抗毒素血清治疗延迟可能危及生命。
5、慢性健康风险幽门螺杆菌污染的腌制食品可能诱发胃炎甚至胃癌,李斯特菌对孕妇可造成流产。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彻底避免生冷食品,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相关病原体筛查。
预防微生物污染需严格执行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煮熟、安全温度保存、使用安全水源。日常注意检查食品保质期及储存条件,出现可疑症状如持续呕吐、高热或神经系统异常时须立即就医。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应避免高风险食品,必要时可咨询专业营养师制定饮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