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食用氧化油的食物可通过观察颜色气味、控制储存条件、选择稳定油品、减少反复加热、搭配抗氧化食物等方式实现。氧化油可能产生有害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1、观察颜色气味氧化油通常颜色变深且散发哈喇味或酸败气味。新鲜植物油多呈浅黄色或透明状,若发现油品浑浊、有沉淀物或刺鼻异味,应立即停止使用。动物油脂氧化后会出现明显黄褐色变化,尤其油炸后的回锅油需特别警惕。
2、控制储存条件油脂应避光密封保存于阴凉处,温度不超过25℃。使用深色玻璃或不透光容器盛装,避免接触金属离子。开封后的食用油建议3个月内用完,动物油脂冷藏保存不超过2周。大包装油品可分装减少接触空气机会。
3、选择稳定油品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椰子油、棕榈油抗氧化性较好,适合高温烹饪。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橄榄油、茶籽油适合凉拌或中低温烹调。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亚麻籽油、鱼油极易氧化,需冷藏且尽快食用。
4、减少反复加热食用油加热次数不超过3次,煎炸油温控制在180℃以下。反复高温加热会导致油脂聚合反应,产生丙烯酰胺等有害物。油炸后的食物可用厨房纸吸除表面残油,避免油脂持续氧化渗透。
5、搭配抗氧化食物食用含维生素E的坚果、含多酚的绿茶、含类胡萝卜素的深色蔬菜,可帮助清除体内脂质过氧化物。烹饪时加入迷迭香、大蒜、生姜等香料,其天然抗氧化成分能延缓油脂氧化进程。
日常应注意检查厨房存放的油脂状态,过期油品及时处理。购买时选择小包装、生产日期近的油类,避免囤积。烹饪时优先采用蒸煮炖等低温加工方式,外出就餐少点油炸食品。若误食氧化油出现恶心、腹泻等症状,可适量饮用蜂蜜水或补充B族维生素,持续不适需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