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蔬菜水果可能含有天然或人为污染物,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增加致癌风险,主要有蕨菜、槟榔、霉变水果、西葫芦高温烹饪产物、马兜铃酸类草药果蔬等。建议通过合理处理及控制摄入量降低风险。
1、蕨菜:蕨菜含有原蕨苷,属于2B类致癌物,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增加消化道肿瘤风险。新鲜蕨菜需用沸水焯烫5分钟以上以降解毒素,腌制或晒干的蕨菜安全性较高。我国部分地区有食用蕨根粉的传统,应注意控制食用频率。
2、槟榔:槟榔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咀嚼槟榔会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进而可能发展为口腔癌。槟榔中的槟榔碱和鞣酸是主要致癌成分,即使添加荖叶和石灰的食用方式仍存在风险。湖南、海南等地区应特别注意控制食用习惯。
3、霉变水果:霉变水果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和展青霉素具有强致癌性,尤其对肝脏损害严重。苹果、梨等局部霉变时,看似完好的部分也可能被菌丝污染,建议整个丢弃。甘蔗霉变产生的3-硝基丙酸可引起神经毒性,春季购买时需特别注意。
4、高温烹饪西葫芦:西葫芦等葫芦科蔬菜经120℃以上高温烹制时,天门冬酰胺与还原糖反应产生丙烯酰胺,该物质属于2A类致癌物。建议采用蒸煮等低温烹饪方式,避免油炸或长时间爆炒。茄子、土豆等富含天门冬酰胺的蔬菜也需注意烹饪方法。
5、含马兜铃酸植物:关木通、广防己等马兜铃科植物曾用于制作凉茶或药膳,其含有的马兜铃酸可导致肾小管坏死和尿路上皮癌。我国已禁用相关药材,但民间仍有误食可能,购买中药材需认准正规渠道。鱼腥草等野菜也需确认不含马兜铃酸类似物。
预防致癌风险应注重食材选择与烹饪方式,新鲜应季蔬菜水果建议每日摄入300-500克,优先选择颜色丰富的品种。霉变食物坚决丢弃,传统腌制食品控制摄入频率。特殊地区性食材需了解其安全食用方法,高危人群可定期进行肿瘤筛查。保持饮食多样性是降低单一食物风险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