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主要包括有益菌、中性菌和有害菌三大类,具体有双歧杆菌、乳酸菌、拟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这些菌群共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参与消化吸收、免疫调节等功能。
1、有益菌有益菌是肠道健康的核心菌群,以双歧杆菌和乳酸菌为代表。双歧杆菌能分解乳糖生成乳酸,抑制有害菌繁殖,改善乳糖不耐受症状;乳酸菌可促进钙铁吸收,缓解功能性便秘。这类菌群还能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日常可通过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补充。
2、中性菌拟杆菌属于典型的中性菌,其作用具有双向性。在菌群平衡时能帮助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滋养肠黏膜细胞;但当菌群失调时可能转为条件致病菌。肠球菌也属于中性菌,正常情况下参与蛋白质代谢,过度增殖则可能引发尿路感染或心内膜炎。
3、有害菌大肠埃希菌中的致病株型是常见有害菌,可能引起腹泻、尿路感染等。艰难梭菌过度繁殖会导致伪膜性肠炎,表现为腹痛、水样便。这些菌群在免疫力低下或滥用抗生素时易失控增殖,需通过粪菌移植或特定抗生素进行干预。
4、共生菌普雷沃菌和罗斯氏菌属于专性厌氧共生菌,能发酵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产生丁酸盐等物质。丁酸盐是结肠上皮细胞主要能量来源,缺乏时可能增加炎症性肠病风险。这类菌群对氧气敏感,需通过全谷物、豆类等膳食纤维补充。
5、条件致病菌变形杆菌和葡萄球菌属于典型条件致病菌。当肠道pH值改变或黏膜损伤时,可能引发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过度增殖会导致食物中毒样症状,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维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控制其数量。
保持肠道菌群平衡需注意多样化饮食,每日摄入不少于25克膳食纤维,适量补充含益生菌的发酵食品。避免长期使用抑酸药物和广谱抗生素,出现持续腹泻、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粪便菌群检测。婴幼儿及老年人更需注意饮食卫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