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果不讲卫生可能导致胃肠不适、寄生虫感染、细菌性痢疾等问题。水果表面可能残留农药、细菌或寄生虫卵,未经彻底清洁直接食用会增加健康风险。
1、胃肠不适未清洗的水果表面可能附着灰尘、化学残留物或腐败微生物,直接食用会刺激胃肠黏膜。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腹痛、腹胀或腹泻,严重时可能诱发急性胃肠炎。建议食用前用流动清水反复搓洗表皮,对草莓等不易清洁的水果可辅以淡盐水浸泡。
2、寄生虫感染蛔虫卵、鞭虫卵等寄生虫常见于施肥不当的水果表面。如杨梅、桑葚等直接接触土壤的水果风险更高。寄生虫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营养不良、肠梗阻等症状,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发育迟缓。采用果蔬专用清洁剂浸泡可有效降低风险。
3、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易在破损水果果肉中繁殖。食用被污染水果后可能出现发热、脓血便等典型症状,老年人和婴幼儿可能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处理水果时应避免与生肉共用砧板,切开后需尽快食用。
4、农药中毒部分水果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有机磷农药可能残留于果皮。短期大量摄入可能出现头晕、呕吐等神经毒性反应,长期低剂量接触可能影响肝功能。苹果、葡萄等表皮光滑的水果建议去皮食用,柑橘类可用小苏打水浸泡后清洗。
5、真菌毒素暴露霉变水果产生的展青霉素等毒素耐高温且难以通过清洗去除。摄入后可能损伤肝脏细胞,长期接触增加肝癌风险。发现局部霉斑的水果应整颗丢弃,不可切除霉变部分后食用剩余部分。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使用专用水果刀具、生熟分开储存等习惯能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特殊人群如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建议优先选择可去皮水果,食用前用沸水短暂烫洗表皮。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物掩盖病情。